郑军
2011年,我们处在新旧教材的交界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在过渡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根据考纲,分析学情,在高三备课组的统一规划下,我们也在不断地转换史学观念,尝试并实施 “三轮复习法”的策略。
一、更新观念迎接高考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这一届高三还没有开始,但它已迫在眉捷,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得起新高考的检验。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三种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对这三种史观的把握,是我们备考的基础。”(实际在我们的高三复习中已经不只一次地涉及过相关的问题:如本次月考就考了一道关于社会化史观的问题;曾做过一道关于赫德海关总税务司的近代化史观的问题。)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有关这三种史学的观念。
⑴唯物史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扭转了许多教条化的认识,其中以现代化史观备受瞩目。
A、现代化的定义: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进程。从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史观认为,到现在为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而同一生产力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
⑵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发端于德国,集大成于英国。
A、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在旧课程标准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是以五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文明史观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根据文明形态把社会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色,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色,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文明三方面来构建。
B、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期的历史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我们把“欧洲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个专题,其立足点就是把它视为人类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讲述这一制度文明时,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正是这些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民主制的特征。
C、文明史观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都属于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存在教条化的谁决定谁的问题。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D、文明史观认为应该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
E、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
⑶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在我国较早倡导这一理论的是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全球史观对我们教学和命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强调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B、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于沛先生曾指出:“‘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C、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生产力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所谓的“社会空间”,是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大可小,但当中的内容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每一个个体。例如,一种疾病可能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庭中存在,同样,也可以在一个国家、一个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传播,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受传染的可能性。在此思路下,移民史、疾病传播史、宗教传播史、植物传播史、气候变迁史、生态演变史、风俗流变史、语言演变史等应运而生。
D、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例如,我们讲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强调明朝国力强盛,而全球史观学者却认为:除此之外,当时印度洋上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权真空——阿拉伯人势力衰落,土耳其人忙于中东事务,欧洲基督教徒尚未称霸,这才给了郑和下西洋千载难逢的机遇。
2、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观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高中新旧课程的衔接处,我们在历史复习观念上也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⑴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的复习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我们认为,高三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备考观。面对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求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示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的是教师的释疑解惑,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练”强调的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的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题海战术。“导评”关注的是试卷讲评课,高三以来,我们进行了十一次正规月考,六次文综考试,其它的单元训练也做了很多,我们做到了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
⑵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
“以本为本”曾长期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考。在“一本教科书”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我们所学的教材是旧版的,但新教材是多种版本,所以我们在新旧教材衔接时,应该注意把教材重新整合,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剖析。这在我们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中实践得比较好。
⑶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
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的练习题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出来,打印或粘贴而成的)。三是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
1.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
2.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
⑷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
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体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如在本次月考中我们注意了有关水利的问题;在前一阶段的考试中提到有关辛亥革命的问题等,在讲评时我们也让同学在这些方面多注意一些,包括基础知识与问题的侧重点。)
二、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下构建三轮复习模式
三轮复习法中:一轮重基础、二轮重整合与综合、三轮查缺补漏与结合热点训练,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经过长期探讨形成的科学有效的复习方略,符合当前的高考和教材实际。我们在使用旧教材的最后一届高考中,也努力靠近新课程,建立以旧教材为主,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三轮复习模式和运行程式。
1、复习内容及总体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2010年9月中旬~2011年2月末。
复习的顺序是:中国历史(古代—近代—现代)世界历史(近代—现代)
二轮复习:2011年2月末~5初。
复习的顺序是:三个模块——世界政治文明历程;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世界经济文明历程
三轮复习:5月初以后。回归考点,关注热点,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2、具体操作
第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力求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特别注意新旧教材间的差别,补充了新旧教材中重合的新教材的新提法,从而将基础知识落实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这样做的好处是:复习比较平稳,按照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复习状态,系统掌握史实,为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复习是立足考纲,重组教材。根据考纲,按新课程的体系,我们把五本书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从政治、经济、思想三大模块设十四个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这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学过的知识简单化、规律化、系统化。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通过第二轮复习,引导学生借助比较、组合、删减、抽象等思维过程,获得一个更核心更简单的规律性知识框架,将学科知识变成学习者的知识。
这样做起来,比较灵活,围绕着考试内容,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轮次学习和复习有了明显区别,从技术上避免了复习的重复,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多种方式进行温故知新,对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有利。在这一轮复习中,特别要注意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也对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第三轮复习,主要任务是重新回归考点,紧扣教材,关注热点,查缺补漏。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必须再回到考点上,根据考点深度与难度,同考点进行一次对话与交谈,在对话中进一步加深对史实的了解。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试题的质量,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答题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答题的最佳路径。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附】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世界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 中外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一、中国政体的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中国现代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演变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3.法国共和政体的艰难历程
4.德国、日本、俄国政体的变化
三、中外重要法律文件
1.中国历代法律文件
2.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宪法、具有宪法性质或法律性质的文献
四、中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古代选官制度;历代监察制度;若干军事组织制度
五、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改革与存在的问题
专题二 中国的区域文明和国家统一
一、中国的区域文明
二、中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
三、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
四、世界历史上的统一问题
专题三 中外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四 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专题五 中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国共关系
专题六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
二、中国近代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专题七 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专题八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模块二:世界经济文明历程
专题九 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题十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一 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工业化进程
专题十二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
模块三 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专题十三 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十四 中外科技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