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讲座】台词中的教育思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2-26 09:43:23

刘秋红

     这是一些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我们可能会固执的思考其中的某个句子、某段话,也可能会念念不忘于某个画面,就如我们阅读文章,总有些句子会走进我们的内心。
    有些话,可能会延伸于我们的情感世界,
    有些话,可能会定格在我们的生活空间,
    有些话,可能会引发我们的教育思考。
    下面是几段台词和我的些许想法。
    一、教育中的独立与自尊
    电影《简爱》中的一段台词:你以为我贫穷矮小,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
    这是大家熟悉的,这段台词折射出简爱对尊严的维护、对尊严的渴求。简爱以她的自尊,独立的呼声唤醒了许多女性,自尊独立的面对爱情,自尊平等地面对生活。
    在教学中提到这段台词,最初是在仿写练习中,提给学生的要求大体是这样的。我先给他们一段话: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我懂得了珍惜,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我学会了隐忍,从朱自清的《背影》中,我懂得了父爱情深。我要求仿写,表达出某部书对自己的影响,也就是要将例子中的篇名换成书名。
    当时许多学生最愿意提的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有人说《平凡的世界》、《简爱》等,有人提到简爱,于是我便介绍了一番。包括这台词,当然也没有忘记鼓励学生要做一个自尊的人,以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一份不屈就的生活。现在想来,如果那以后有人想去读《简爱》,那才算是没白讲吧。
    在教学中再提这台词,却已不是电影台词的原话了,但印象很深,是课前3分钟演讲,轮到一个内向少语的女生,她交上来的稿子让人感觉到她是认真准备的,但演讲时,她还是很拘谨,有中断的时候,她默声重复,努力记忆,但中断很多,听的同学很不耐烦,他们交头接耳,忙忙碌碌,大有一翻你说的你的,我做我的架式,我也知道那节课之前是体育课,但实在觉得不应该,评价时,我以“我”的口吻说了这样的话:你们以为我胆小,紧张,没有出色的演讲天份,就不想把演讲做好吗?之后,那些孩子们不做声了,其实我们知道,善于学习的孩子,即使生活中某些方面有不足,也不会被嘲笑,而学习状态不好的孩子,如果某一方面表现得不足一些、糟糕一点,就会招来不应有的埋怨、嘲笑。实际上他们应当有最起码的被尊重的权利。
    这段台词所引发的教育思考,我归结为两点:一是我要自尊,一是给别人尊重,对我们的职业而言,要加强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这个职业即便不能成为像律师,医师那样专业化职业,也要让它的专业化特点突出一些。再就是针对我们教育对象的尊重,给别人尊重。
    每个班大概有1/5的孩子,她们总是做不好这,做不好那,挨批评也是常事,那么她们心底呼唤尊重吗,我想一定是希望吧。自我没有认同感,他人没有认同感,一旦有人给了她们被尊重的满足,他们也许会很努力的。就如在草坪上教儿子棒球的父亲,他总是不断翻新花样。总是不断加大难度,儿子却很轻松,仿佛具备了和大人平等传球的能力。仔细看,原来是父亲一直蹲在地上,原来是为了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从孩子的高度来接球、传球。教孩子传球有时需要蹲下,给别人尊重有时也需要“蹲下”。
      还有一类教育对象不是“蹲下”能解决问题的。现在许多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孩子,他们出色,也很强势,他们自尊,也很浮躁,怕伤自尊,便不愿意承认错误,或想尽办法去隐瞒错误,师生之间抵触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怎么了。自尊倒成了他们承认错误,克服缺点的障碍,这类孩子有时需要让他们“带着伤痕前进”。

    二、教育中的徘徊
    电影《非诚勿扰Ⅱ》中的一段台词:你见或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
    说给学生也是以仿拟的方式,当时是期中考试前一天,学生状态怪怪的,要学习嘛又不静心,要玩嘛又不畅快,这种心绪延续一段时间了,这两次考试每次都是放假后回来就考,放假时玩则又不妥,学则又控制不好,总是好多事要做未做的状态,悬而未决,便不踏实。
    考前做要求时,我说:你喜或者不喜,考试就在那里,不前不后;你忧或者不忧,汗水就在那里,不多不少。其实我想表达给他们要习惯接受一种状态,那么你就会有紧接着的计划、安排、行动了。而不必再为可否接受这个状态而耗费时间。
    教学中涉及这台词,是学生3分钟讲话时,讲仓央嘉措提到这诗,她谈到仓央嘉措,也谈到扎西拉姆多多。甚至还提到电影《非诚勿扰Ⅱ》片尾词: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她说这也不是仓央嘉措的原诗。其实是的,仓央嘉措诗里只有前两句。
    评价时,我提到一种文化情结。诗是扎西拉姆多多的,却说成了是仓央嘉措的,是不是也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情绪:美好的东西,总是愿附上一段曲折的经历或是显赫与传奇的故事,似乎才配得上这份美好,就如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他身上有许多谜。
    再有我还是说这诗,它本身表达的内容无关风月,无关爱,表达的是老师对弟子的不离不弃。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犹疑与徘徊,如果见与不见的是这样的人生轨迹呢(见投影),我想那它的宽度与深度可以有不同吧。如果见与不见的是我们眼前的这工作呢,交瘁有余,幸福不足时,悦纳自己,心存感激,追求幸福。悦纳自己的心性,悦纳自己的精神。
     三、教育的距离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
    在学生做经典台词辑录时,必修三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从天文学的角度说,还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边界的宇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更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把电影《星语星愿》中的这段话写下来,并读给大家听,大家笑了。我说其实很多人喜欢这台词只是没有如他一样表达罢了。
    教学中关于距离的思考出现是在讲《胡同文化》的时候。面对消逝的胡同与胡同文化,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和有些隔膜的高楼文化,给学生的要求是完成片断:从天涯咫尺到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纵然距离很遥远,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会联系上遥远的空间;咫尺天涯,如此切近,却因隔膜,难于沟通,而如若天涯,学生们慢慢体会隔膜阻碍等词语的内涵。
    关于教育距离,思考时,我常常想到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的,功利的倾向在学校普通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大了。就如我们现在学生们的功利的想法有时让人理解,有时让人惊讶。
    在学生表演小品时,他们说:必修课选睡,选修课必睡。时下文理未分时,理科课做文科笔记,文科课做理科题,研究性学习,记学分的他们做,没说记学分的。他们不做。
    再说语文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课案例分析》中谈到学生选择校本选修的想法。唐诗欣赏,选课者的目的大体有三:一是以深入研究为目的(那么要涉及诗词韵律),二是以碰考题为目的,三是以借此补课为目的。而且后两类是大多数。所以这门选修开展,全面且深入比较难于操作。又如外国文学导读选修案例中出现的状况,教师按年代,国别介绍有关作品,并在介绍中提示有关问题,最后就相关问题讨论。教师以为打了一次有准备的仗,几次课下来,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您讲那么多东西,我们真的很有收获,我们都觉得您是专家,可是这些东西我们老觉得用不上。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做事情总有一个“有用”的前提,也许无可厚非,但他们是孩子,一味的说“有用”,总让教育者觉得不是滋味,总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太大了。
    再有无论是教育者与职业,学生与学习之间,总有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就是“被”,“被自愿”“被坚强”“被执着”“被光荣”等等。比如“自愿”,自愿与“被自愿”之间的距离将用怎样的教育来缩小呢,再说“光荣”与“被光荣”, “教师是太阳啊”“教师是光辉的职业啊”这些说法,总让你感觉到一点“被光荣”的痕迹。话语背后是吝啬,是带有苛责地关注。教师不是神,食的是人间烟火,教师也不是蜡烛,没有理由毫无怨言地把自己燃成灰烬。而事实上的距离是存在着。李希贵老师《学生第二》中提到,“当教师成为第一”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会容易迎刃而解。
     尽管有距离,尽管有徘徊,仍是期待有些教育的智慧会给我们启发。菲比-- 吉尔曼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约瑟很小的时候,爷爷给他织了一条毯子,后来毯子破旧了,妈妈想把它扔掉,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果然,爷爷说,这些材料还够做一件外套,于是把毯子改成了一件外套,给约瑟穿上。后来,外套也破旧了,妈妈又想把外套扔掉,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果然,爷爷说这些材料还够做一件背心。于是外套改成了背心,之后又改成了领带,改成了手绢,之后改成了纽扣。约瑟不小心弄丢了纽扣,妈妈说,就是爷爷也不能让它再有啊。约瑟找爷爷,爷爷说:你妈妈说得对。
第二天,约瑟来到学校,在练习本上写下——这些材料还够,还够——写一个奇妙的故事。
    愿我们像故事中的爷爷,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