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走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2-27 08:34:16

                                               于凤玲

    班主任是啃着精神食粮过活的人,我们那么多的人执著于其中,或许我们更多想的是只要一脚踏进来了,就不应该让这潭活水变成稀泥。记不得是哪位教育家曾说过,要做一名虔诚的教师,一名懂得自我思考与反思的教育者。真真切切地步入班任这个行列已近五年,回看这五年的来时路,自己留下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一个已经out的词语赫然浮现于脑海间:脚踏实地。

    我想学生在校生活不外乎两件事,为人师的我们就是要在这两方面帮助他们成长。一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二是奋斗目标的确立与指引问题,这其中包括近期的学习奋斗成绩目标及更高远的人生理想。回想自己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想用“勤奋严格有余,委婉艺术不够;阶段性思考与总结有余,长远目标与期望过高”来总结再合适不过了。

    校长曾说过:勤奋就是能力,实干就是水平。虽然所带班级为实验班,学生的自律性较好些,但于高二的他们而言,一切已经熟悉,于是在经过一个假期的“休养生息”后他们身上的痼疾又起死加生,而这段时间最难的在于如何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自律问题。三班的学生是踏实稳重的,自高一成班之时起班风就如此,高二依旧如此。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人身上固有的惰性在孩子们身上犹然存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督促激励他们,让他们在自我约束与期待中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成人性转化。高二开学依始,我就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题目是《高二,我来了》,这是一次纯讲授式的班会课。我要让孩子们从踏入高二的第一天开始就明白高二的至关重要,若抓住了这一转折期,会为高三的复习夯实基础,反之,就会给自己日后的生活带来无数羁绊。就这样,高二的学习正式拉开了帷幕。那段日子跟班很紧,上到早操,下到晚自习,如发现有同学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或上课懈怠误学,严惩不贷。抓了几个典型,并狠狠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与惩罚。“教育要严格,惩罚要从轻”我是赞同的,但当真正遇到问题时,我的严格与惩罚之间似乎就缺少了那样一种粘合济,所以结果就是学生知道我是为他们好,可教育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几次反思下来,我深悟自己缺少的是烛之武式的委婉适度的劝谏技巧。而这样的事在小班任实习期间也曾出现过,几名学生与小班任在周日上午外出吃饭,为小班任饯行本无可厚非,可错就在于他们吃饭的地点在边远的郊区,知道此事我大发雷霆,将始作俑者狠狠地教训一番,并向他陈明其中的利害,但孩子却固执地认为小班任饯行,没什么不对。孩子钻进了牛角尖,我也任性起来,一顿教训之后,孩子不作声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惩罚是写检讨,作文纸十张。心里暗想:这样的事一定要杀一儆百,此风不可助长。可事情的发展并非我想象那样,第二天,孩子来了,非但没带来检讨,反而试探性地和我说他自己没错。反思这件事的始终,严教育宽处理,我没有做到,孩子不是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不是没有意识到事情中的安全隐患,因为之前的班会课曾将血淋淋的校车事故的视频给同学播放过,或者说第二天他来找我的真正原因是这十张作文纸的检讨太多了,他只好找了托辞。这时我才恍然间明白学校反复强调的教育的艺术性,只凭勤奋与严格是不能让学生惟命是从,惟道理是听的。孩子是需要哄的,不过要哄到他们的心里,要宽严相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教育还真是一门不小的艺术。在道理面前没有人可以蛮横到底,但更关键的是我们用来呈现道理的方式是否易于孩子们消化吸收。

    类似的事情真真正正地发生了几次,我也在每次的事后反思静想,也在与身边深得教育精髓的老教师们探讨。勤奋严格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实实在在地去思考我们孩子的心理,观其实,才能脚着地,脚着地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收到实效,要懂得爱,更要从实际中揣摩学习施予爱的能力。

   “ 勤奋严格必备,批评劝谏于实”。

    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农民,所以他们手里握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武器,那就是知识,三班的孩子至少百分之八十是这样的。于是学习成绩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而如何面对他们一次次或升或降的成绩也就成为我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成绩发下来,找一些学生单独谈已是必然。除此之外,我一直坚持让学生们自己去写成绩总结,重点落实在总结优点与查找不足上,希望学生通过自省能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扬长避短,并制定下一次考试的奋斗目标,然后将本子交上来,就每段时间的观察我会给学生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或者写一些鼓励的话语。一年半下来,我们一直在坚持着,孩子们的成绩总体是稳步提升,但这样总结的次数多了,有的学生就会觉得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个别同学说到做不到,就出现了应付自己应付老师的现象。目标定得高入云端,成绩却每每沉入海底。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某些同学身上体现的是如此的明显,而我却坚定地认为只要是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于是对这样的学生我的批评开导训斥接踵而至。又一次走到班级的后门口,眼睛掠过每一名同学,很肯定地告诉自己他们是在学;又一次自习课,在班级里巡视一周后想看看他们究竟在学什么,很肯定地告诉自己他们是在学、在做;又一次晚自习,又一次将班级同学由前目及到尾,孩子们确实在认真地学,有的同学还在窃窃地讲题:孩子们是在学。回到办公室将孩子们的每次考试成绩拿出来一一对比,中考成绩,班级中不足520分的11人,520到540的有19人,540到560的13人,560到570的7人,仅人1人只得了580人,而我却一直拿着560分学生的成绩来要求不足520分,甚至400多分的孩子,是不是目标一下子定得太高了?这样的疑问困惑于心中好久。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经过仔细地分析观察与比对,我明白了不是教育手段的问题,也不是目标的制定问题,而是在制定目标时对学生实际水平估计得过高的问题。又是一次班会课时间,我将高一时同学们写的《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拿出来,并要求学生周六周日去网上查找自己喜欢的大学,并完成《我有一个梦想》之二——《我心中的圣殿》的作文,一周后学生的梦想作文交上来了,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看的时候,却发现以现在学生的成绩来对照他们梦想中的大学实在是相距甚远,我不是不相信奇迹的发生,但我却没敢将这次作文迅速粘贴,说实在的我的自信心不够,我怕孩子们够得太高到时候摔得太狠,进而丧失了自信。所以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一年半来我的工作做得很细,对于学生总是鼓励、激励,想让他们站得高,够得高,可实际上,我的目标过于完美,对学生的规划缺少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脚着地的面对,或者说,我的工作缺少的是耐心与等待。50人的班级现在就有至少十五人学理科很吃尽,每次理综成绩加在一起不过140分,而他们的梦想是诸如武汉大学类的名牌学校,这种情况下,我要做的是继续激励他们还是给他们一个够得着的理想,让他们为这个现实而不悬空的理想奋斗呢?现在想来,我的工作应是后者。而这种方向性的调整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实行。

   “阶段性思考与总结同行,长远目标与期望也要适度。”

    班主任的工作琐碎与收获并行,担忧与喜悦参半,虽然我不是踊跃报名加入这一行列的,但从身入其中的第一天始,我的心也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学生中。既已投入,便只有热爱,既然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三年的时光我会与他们一起成长。因为我知道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巨人,所谓巨人都是在不断地踮脚尝试中完成自我的真正成长。而我也希望于自己于学生每次的踮脚都是够得着的高度。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魏书生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交流:忘记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高不能成低要肯就,元帅当不成,就好好当士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