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背景:晓玉(化名),高二年级女生。父母均为农民,家境贫困。在学校咨询室第一次见到她时,她一脸倦怠之色,眼圈发黑。在她身上看不到高中生的青春风采.有的只是腼腆、怯懦。
(一)晓玉的自述
在心理咨询室,晓玉一坐下后,欲言又止,看得出,她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在我的鼓励下,她开口说自己连着两个晚上做了相同的梦,梦见自己的父亲去世了,自己从梦中哭醒,以致接连几天很伤心,影响情绪,无法学习。
“真的很奇怪,父亲并没有去世,我为什么会梦见他去世?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征兆?”谈到这些时,晓玉禁不住落下泪。
在我表达了自己的同感和理解后,晓玉继续倾诉自己的不幸:家庭非常贫困,常担心缴不起学费会辍学;学习成绩不太好,没有任何优点,别人都瞧不起她,都不喜欢她,而她自己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她也总不信任别人,也不愿理会别人,所以对人冷漠, 缺乏热情。这样一来,她觉得自己的高中生活非常灰暗,没有任何快乐,多次想退学,可她觉得自己很矛盾,不知该如何。
在此后的咨询中,晓玉还主动拿出日记本给我看,希望我能认真地看,以便从中更清楚地了解她的心态。她的日记里,大部分记载的是她在高中一年半期间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多次谈到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批评与否定。她很孤独地学习、生活,想与同学交友却又觉得别人不情愿,只有与自已的日记交谈。日记成了她的朋友,但同时也将她封闭在自己的灰色的世界中。
(二)心理咨询过程
通过晓玉的自述,我分析她由于家庭贫困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自已觉得很无助,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由自卑心理引发了许多不合理的观点,认为自已一无是处,同学和老师都看不起自己,从而更加孤独,陷人了一个自卑、孤独、抑郁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在心理咨询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步骤。
1、表达同感与理解,获取信任与支持
晓玉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不会喜欢她,因此她鼓起勇气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辅导老师,我首先要无条件地关注她,表达我对她的理解和同感,建立充分的思想共鸣,获得晓玉的信任,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咨询继续开展下去。
“梦见自己身边还健在的亲人去世,这的确是很让人伤感的事,我能体会你这种深切的痛楚。”在晓玉的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之后,我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理解。我告诉她我也曾有过梦见家人遇难的例子,以及我也曾听其他人说有过类似的经历,并不是只有她有这样的体验。在这里,我进行了“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对治疗者来说是一种有助于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良好关系的影响技巧”。我的这种“自我暴露”,增进了我与晓玉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她感觉到自已并不是特殊的,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从晓玉的话中,可以确定她对梦不大了解,同时受农村的一些迷信思想影响,难免会联想很多。我简单地向她讲解了做梦的原理和生理机制,打消了她的一些疑虑。
至于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我在这里没有刻意去解释,我希望通过心理咨询以后,晓玉能自己去思考和领悟。同时,我感觉到梦的问题并非是解决晓玉心理矛盾的关键,关键的是转变晓玉存在着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这才是咨询的重点,也是咨询的难点。
2 、分析原因,转变观念
从晓玉的叙述中,我发现了她有三条不合理的信念:
第一,同学、老师都瞧不起我,都不会喜欢我;
第二,我觉得自已全身没什么优点;
第三,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我简直无法适应,高中生活没有一点快乐。
根据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现论,晓玉的这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合理信念的,以自己做的一件事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结果常常会产生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抑郁的情绪。
要转变晓玉的不合理的信念,首先,我告诉她,她的某些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并举出如“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等例子,引起她的疑问。其次,向晓玉解释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不合理的信念。为此,我介绍了“ABC” 理论。A 指诱发性事件;B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和结果。这三者关系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和结果C 并非由事件A 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 的信念B 造成的。
接下来,我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晓玉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使她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产生认知层次的改变、这一环节难度比较大,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环。
针对晓玉的三条不合理信念,我采取了质疑式提问,向她的不合理的信念发问:
不合理信念一:“同学、老师都瞧不起我,都不会喜欢我。”、
提问:
“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同学、老师都瞧不起你呢?”
“是否同学和老师们,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做了,专门来瞧不起你呢?”
“那你认为同学老师该怎样做才是瞧得起你呢?”
“你自己是否用了那些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非得要获得所有人的喜欢吗?”
“老师和同学们必须要特别地喜欢那些家庭贫困的同学吗?”
不合理信念二:“我觉得自己全身没什么优点。”
提问:
“是不是你所感觉的就完全真实而正确?”
“我们每个人身上必须有很多优点才行吗?”
“同学、老师等其他人都认为你全身没有什么优点吗?”
“你怎样证实你全身确实没什么优点?”
不合理信念三:“人际关系太复杂了,我简直无法适应,生活没有一点快乐。”
提间:
“人际关系怎样复杂了.你能举例谈谈吗?”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这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仍能处得好,而你却感到无所适从?”
“假如人际关系简单了,你就一定能很好地处理并快乐地生活了吗?”
“许多同学都能体验快乐,而你感到生活没有一点快乐,你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吗?”
以上问题,有的晓玉很快就能回答,但有一些问题触动了晓玉, 她沉思了,无法作答。这正是我所期望的:让晓玉的观念产生冲突,从而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逐渐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产生动摇。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我必须高度集中精力,思维敏捷,既要对晓玉的应答做出反应,还须有惫识地引导她的思维方向,达到我所希望的目的。
3、布置任务,使其重新认识自我
在我与晓玉进行了不合理信念的辩论后晓玉感悟颇多、说自己从来没想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会不合理以及自己会有那祥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这些对她的影响太大了,我要求她回去后多想想,并可将自己的体会写在纸上。
为进一步帮助晓玉放弃不合理信念,我给晓玉布置了一项任务,即要求她回去后寻找自己的优点,通过向同寝室的同学了解,甚至向老师了解等方式来举出她自己的8 条优点,在下一次咨询时交给我。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要尽量自己克服,要学会向自己挑战。
这项任务对晓玉来说需要勇气,但可以促使晓玉提高自信,同时也激励她主动与同学接触,转变对同学、老师的不合理看法。同时,我建议她暂时不要写日记,将写日记的时间用在与同学交谈、散步等生活方面,这样逐渐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到她觉得能适应了,再去考虑写日记。晓玉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4、通过激励促其健康成长
此后的几次咨询,晓玉不仅交来了她所调查的自己的8 条优点,而且还交了两篇体会,并和我一起对以前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多次的探讨。对自已的8 条优点,晓玉尤其高兴和激动,一再表明是得到了寝室同学和老师的肯定,“没想到我还是有这么多的优点,看来,以前的观点真是不合理啊!晓玉感慨地说。在咨询中,我有意识地引导晓玉学习分析自已的心理。如她对所做的梦,得出了”可能是因为我觉得孤独、无助,常担心失去依靠,因此内心里面担心失去父亲这个依靠吧”这样的分析结论.对晓玉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增强了晓玉的自信后,我进一步帮助晓玉适应学习生活,让她能够和谐健康地成长。针对她的具体情况,我帮助她制定了学习的计划,鼓励她主动与同学交往、建立友谊。
几个月后,晓玉的班主任告诉我,晓玉已不再提出退学,而且进步不小,还获得了学校三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