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
2013年12月6日下午第六节课,刘晓燕老师给我们大家讲了一节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公开课。听课后,我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感想。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课堂?对于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觉得就像吃饭穿衣一样,你说什么样的饭菜最可口呢?也许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那些大鱼大肉吃腻了的富家子弟,也许偶尔吃点青菜萝卜就是难得的美食佳肴;而对那些成天在工地上奔波忙碌的民工而言,别说龙肝风胆,就是肥膘肉炒回锅,他们也津津乐道眉飞色舞。由此看来,就像穿鞋戴帽一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我们的课堂始终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只要我们的课堂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要我们的课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就应该是最有效的课堂!所以,姑且不说“高效”,我们能做到“有效”就是成功的!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老师的讲读取代学生的研读,造成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所以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最好不做;凡是可讲可不讲的,教师不要讲,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晓燕老师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整堂课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时间有10分钟。课堂气氛非常好,这就是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晓燕老师开始进入文本分析时,关于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分析用了大约11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在教材上找到令人信服的依据,研读教材细致认真。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这样才能做到一直以来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的要求。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学习,包括做大量的练习。教师点拨之后,学生弄懂之后,该是系统地复习和整理的时间,要梳理知识要点,辅以练习并要迁移拓展,这样最需要的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要做的是指导,而不是滔滔不绝地“灌”输。一直以来,我们用教师的“滔滔不绝”阻挡了学生自己探讨的热情,以为自己讲得清楚透彻,学生就会掌握得扎实稳固,殊不知学生没有一个内化吸收提升的过程,根本就不可能把教师强加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没有真正的理解,就不会有真正的升华。自主学习时间的欠缺也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懒惰,长此以往,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句空话。晓燕老师放手让学生学习,适时地点拨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3.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我们要创造条件把学生各种器官调动起来,体验学习。眼、耳、口、手对应的都该调动并投入学习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让学生带着满心的好奇、满眼的期待、满脑的疑问开启求知之路!晓燕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过文本后,留下一道课堂练习题《氓(女子),我想对你说》,让学生限时写作,一方面是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是对文本的升华。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在写作中融进自己的思考。没有谁获取知识时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有时候走弯路获取的知识影响会更深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害怕学生犯错,有时候错误可能是美丽的,它会促使学生做更多的思考,提更多的问题,做更深的研究。太多的时候,我们会对学生有悖于我们教学内容的提问心生反感,甚至厌恶鄙弃,可就在这样的问题中师生常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正如夸美纽斯说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句话。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的构建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任何高明的教育家都无法替代我们个人的艰苦探索和深入研究,所以我们要勤于反思,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