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宝龙
新课程的推进在我校已经有几年了,今年我正好带高三数学,也是新课程在我校实施以来参加的第一轮新课程教学。三年的教学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些体会,但是还有待继续探究,同时积累了一点经验,但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12月2——6日学校各学科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旨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研讨的风气,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课程安排的原因,我只听到其中的5节课(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生物),这也包括我组李建武老师代表数学组的献课,听完李老师的课后,我仔细看了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其中的教学目标部分做了仔细的研究。 课程标准反应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10条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数学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新课程实施强调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的过程,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会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三视图是必修二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是在认识完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之后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他们的直观图。标准中已经向我们说明了知识和能力目标,需要老师们正确地去解读好这个目标。
通过李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和整堂课的设计可以看出,李老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了深入研究。李老师的本节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且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效果非常不错。在实际教学中,李老师也让同学们自己制作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也画了他们在不同摆放位置的三视图。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修改为:“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并能画出它们的三视图,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是不是会更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比较有新意,贴近生活,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的价值,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每次听李老师的展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
李老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及由三视图复原几何体。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本节课重点突出了,但是难点的突破有待商榷。难点是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怎么根据三视图识别几何体?高考中这还是一个考点,考查根据三视图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方面学生多根据自己的直观观察还原几何体,更深层次的应该是本节课李老师让学生总结的一个画出三视图的基本要求是: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而这句话是教材知识的高度概括:一般地,一个几何体的侧视图和正视图高度一样,俯视图和正视图的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宽度一样。其实学生更容易总结为:正侧等高,正俯等长,侧俯等宽。这可能源于教师在课前过分的引导。其实难点的突破也就在这句话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例题设计上完全可以设计一个更好的突破难点的例题或者是思考题,尤其是不同位置三棱锥的三视图还原的问题,会给学生更大的思考问题的空间。 何为高效?新课程实施以来,对高效课堂也没有一个标杆式的定义和标准,其实也在渗透给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块可开发的领域,这需要老师们积极地去探讨去钻研。如果平时我们的每一节课也都能用一周两周的时间去研究讨论,我想高效课堂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远了。不同人上,不同时间上,不同地点上,对象不同,但所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达成目标的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研讨。真的应该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果不留遗憾啊!